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
多年前,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所著的《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将并不明显、逐渐完成累积的低概率高风险事件,定名为黑天鹅风险。如今,继“黑天鹅”之后,“灰犀牛”也开始被原来越多的人关注。所谓“灰犀牛”,是指在一系列警示信号和迹象之后出现的大概率性危机,诸如房地产泡沫、水资源枯竭和汶川大地震。相对于黑天鹅事件的偶发性,研究灰犀牛现象意义更加重大。因为这种风险概率高、特征明显、破坏力极大。
在野外遇到杀伤力极强的灰犀牛,一动不动显然不是最佳选择,但是事实上,人在遭遇类似事件时,出于本能,往往会顿时僵住,不知所措,甚至会遮蔽自己的双眼,不去正视事实。生活中这样的事件比比皆是。
比如,地震带上的国家宁愿花昂贵的代价在灾后的救助上而不是灾前的预防上;移动互联网、智能计算正在整体性颠覆传统行业,但后者能做出有效应对的变革的企业却并不多。
在这本书中,米歇尔·渥克梳理出了人们应对灰犀牛风险的五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人们往往选择视而不见,会找出各种理由来否定警示者发出的信号,否认事实;第二阶段,当危险变得更加明显,人们会期待奇迹发生,希望问题能自然消亡,而不是立即行动作出应对;第三阶段,当危险一步步紧逼,人们往往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第四阶段,陷入巨大恐慌,不知如何是好;第五阶段,匆忙的应对或者自我崩溃自暴自弃。
面对巨大灾难性事件,人们为什么会选择“视而不见”?这大概源于,人们只愿意相信他们希望看到,而本能地拒绝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我们很难接受那些我们自己并不清楚,但又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往往会迷信专家,并在从众的心理作用下加剧偏执。
当人们承认危险确实存在时,很多因素会妨碍人们及时行动并走出困境。人们总是寄希望于“一招制敌”“一劳永逸”,但是现实往往是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们在做选择时不可避免要付出各种成本和代价,而这必然让人产生强烈的纠结。在协调多方利益的过程中,甚至会造成发展的倒退。
人在恐慌的时刻,感觉会变得敏锐,大脑高速运转,记忆力明显提高,但是也可能忽略一些本应该被重视的因素。本书列举了在恐慌状态下,在不同情境下,人们可能作出的不同选择。善于控制自己情绪的人,能够在他人恐慌时依然保持沉着冷静。从而制定更好的、更理性的行动计划;不善于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就会产生恐慌,并极有可能做出非理性决定。
其实,在每一次黑天鹅事件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灰犀牛危机。因为越是直观的危机,越容易被人忽略。
对于如何应对灰犀牛风险,作者给出了应对策略:
第一,要正视现实,打破对于风险的抵触惯性。不害怕犯错误,不迷信专家,敢于质疑,独立思考。
第二,认清危险事件的本质,用更加生动鲜明的方式描述这种风险,以此引发情感共鸣。
第三,想方设法让自己动起来,不要僵在原地。
第四,从过往经验中吸取经验,预测风险,优化决策和行动过程。
第五,未雨绸缪,更早发现问题,更早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