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 > 肥料

果菜茶“减肥”“增绿”各有高招

来源:互联网

   编者按 当前,我国水果、蔬菜、茶叶等园艺作物的化肥用量占比达到了总用量的40%,减少这部分化肥用量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点。今年2月8日,农业部印发《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方案》,提出将在全国选择100个县,每个县补贴1000万元,以果菜茶生产为重点,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3个月过去了,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在各地开展得怎么样?取得了哪些成果和可资借鉴的经验?请看本报三路记者带来的基层探访。

  

湖南:柑橘换肥提质增效又增收

  本报记者杨娟

  湖南是生猪养殖大省,生猪外销、出栏、存栏量分别位居全国第一、第二、第三位。而柑橘作为湖南主要农产品,2016年种植面积579万亩,位居全国第一。

  “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不加以处理利用,就是危害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废弃物,如果被加工处理成有机肥加以利用,就转变成了宝贝。”湖南省农委土壤肥料工作站站长姚正昌说,作为农业种养大省,湖南有机肥资源约2亿吨,其中畜禽粪便8900万吨,只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就能变污为宝,化腐朽为神奇。

  姚正昌介绍,湖南一直具有农家肥积制、保存和施用的优良传统,新时期,湖南通过一批项目建设与试验示范,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营造了有机肥下田的良好氛围。

  “今年3月上旬施过一次农家肥后,冰糖橙树枝格外健壮,这么好的长势,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4月正是柑橘花飘香的时节,在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高村镇陶伊村,种了20多年冰糖橙的滕明金满心欢喜地告诉记者,麻阳县被确定为农业部2017年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项目试点县后,他们麻阳金大果业部分基地被纳入项目示范区范围内,基地的农户都高兴得很。

  麻阳的冰糖橙种植面积占全国的1/4、全省的1/3,是名符其实的“中国冰糖橙之乡”,大多数农户都以种植冰糖橙为主导产业。麻阳县农业局局长薛斌介绍,这些年,麻阳一直努力保持施用有机肥的习惯,探索形成了“商品有机肥+配方肥+果园绿肥”“有机肥+配方肥”和“商品有机肥+配方肥+自然生草”等技术模式。

  “有机肥替代化肥是提升湖南柑橘品质、优化柑橘产业的有效方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湖南农业大学教授谢深喜告诉记者,湖南大部分土壤属于偏酸性的红壤,尽管柑橘最喜欢生活在pH值在5.5~6.5之间的微酸性土壤中,但由于不少农户近几十年来长期单一地使用化肥,使土壤的理化性状、微生物群落、结构种类等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壤的pH值下降极为严重,对柑橘生长十分不利。这些年,谢深喜带领的科研团队在湖南7个柑橘主产地区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按科学比例混合施用有机肥和化肥,能够改良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理化性质,无论是对土壤营养改良、树体营养加强,还是果实品质提升都有非常明显的作用。“除绿肥之外,经过充分发酵的畜禽粪便是柑橘有机肥的重要来源。”谢深喜说。

  今后,湖南将深层次谋划种养结构调整,让畜禽粪便、秸秆等废弃物等转化为有机肥,尽可能地为果园提供充足的有机肥源,重点抓好“绿肥+配方肥”“商品有机肥+配方肥”“果—沼—猪”“有机肥+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的优化集成。同时,继续改造升级规模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设施,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开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试点示范,在土壤酸化地区,就地取材、就近生产、就近施用,并对农业种植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积制有机肥进行补助。此外,继续着手改造老果园,加强果园的配套设施建设,有条件的果园在增施有机肥的同时,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有机肥的单位体积肥效。

山东:蔬菜大棚的土壤“复活”了

  刘瑞全 纪方方 本报记者于洪光

  山东省寿光市是全国著名的蔬菜之乡,这里的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80多万亩。多年来,寿光一直在探索在蔬菜种植上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近日,在寿光市文家街道桑家营子村菜农桑钢城的大棚里,西红柿味道香甜,而且土壤中出现了蚯蚓,土壤表层长满了小蘑菇,满棚的西红柿在绿叶的衬托下更显生机勃勃。此外,在古城街道垒村种植户郑坤明和刘家庄村种植户杨秀云,以及纪台镇玉皇庙村种植户张全新的大棚里,也都出现了蚯蚓和小蘑菇。种植户将这一现象归功于“全程植保配方”和有机肥的推广,归功于寿光市菜农之家联合社。

  2015年,寿光市成立菜农之家联合社,让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同产业间的横向联合,产业链上的纵向联合,实行标准化生产,实现蔬菜品质化、品牌化。“全程植保配方”正是菜农之家联合社实行标准化生产、确保蔬菜安全的重要措施,其中“有机肥+配方肥”是重点,通过精准化补土所需,促使土壤良性循环发展,确保土壤健康。

  在联合社底肥套餐中,有机肥和生物性药剂的占比非常大,以新棚底肥套餐为例,1亩地的用量,沃美克6袋、有机肥20袋、鸡粪2000斤;此外,生物菌剂的占比也较大,而化肥只有1袋复合肥。这个底肥套餐的配比,对快速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改善土壤透气性有着显著的效果。菜农之家理事张君杰告诉记者,通过近两年的数据分析,社员肥料投入节省30%、农药投入节省50%,平均增产10%以上。

  联合社与合作社,成为寿光蔬菜产业组织化生产的基本单元,通过农资封闭供给、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全程植保,有效实现了有机肥替代化肥。

  其实,寿光市为提升耕地质量,早在2011年就启动了“沃土计划示范工程”,旨在推动测土配方施肥和新型肥料(微生物肥、水溶肥)的使用,来引导菜农科学施肥,逐渐改良耕地质量。

  要想大面积推广有机肥,不仅要让菜农看到有机肥的优点,还要让他们买的起。为此,寿光每年拿出800万元,通过财政补贴,扩大有机肥市场使用率。

  寿光市土肥站站长赵明会说:“商品有机肥、微生物肥等一般市场售价每吨高达2500~3000元,让农民望而却步。寿光通过行政力量撬动市场,而不是‘硬性推广’。通过集中招标,从56家竞标企业中招标5家有实力的大企业中标,将肥料价格直降至每吨1000~1400元,而且政府每吨补贴300元,让这类肥料在价格上有优势,降低了农民生产成本,激励他们购买施用。”

  据悉,“十二五”期间,寿光累计投入4000万元,实施“沃土工程”,推广土壤改良面积28万亩。现已启动了第二轮的土壤改良工作,计划再利用5年时间,对需要改良的土壤再改良一遍。

  孙家集镇石门董村村委会文书代金榜说:“施用有机肥后,没过多久土就松软了。去年我家两个大棚,相比以前化肥少用了2/3,但菜长得更好了,产量增加了15%左右,而且病虫害也少了。”

  据寿光市农业局测算,“沃土工程”实施区的土壤物理性状和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土壤有机质由原来的1.56%提高到1.71%;肥料利用率提高了15%以上,土壤容重由原来的1.40克/立方厘米降低到1.35克/立方厘米,土壤孔隙度由原来的48.3%提高到49.5%。

四川:循环农业让种茶养猪两相宜

  本报记者张艳玲

  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邛崃市素有“万担茶乡”的美誉,共有优质茶叶基地10余万亩,年产茶叶2万吨。与此同时,邛崃还是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年出栏生猪140余万头,年产生猪粪便约34万吨。两个看似独立发展的主导支柱产业,邛崃却将其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成为当地发展生态农业的一张“王牌”,也成为当地茶产业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的一大突破口。

  狮子头、二方脸、金钱耳、三道箍、稀毛白皮船底肚、骡子屁股泥鳅尾……在邛崃市临济镇的万亩茶园里,生长着一群体型健壮模样特别的家伙——邛崃黑猪。作为濒临灭绝的地方土猪品种,近年来邛崃黑猪频频受到社会各界关注。

  2013年,本土企业家张在林投资数亿元在临济镇的万亩茶园中建起了嘉林生态农场,致力于培育邛崃黑猪。这是一家生态农场,农场构建的“猪—沼—茶”生产模式,成为当地循环生态农业发展的样本。

  猪产生的粪尿污水通过漏缝板自动收集,恒温装置让猪舍冬暖夏凉,青饲料和五谷杂粮按3∶1调配……农场外万亩茶园随着地势起伏绵延,农场内现代技术装备与传统养殖模式无缝衔接,给了邛崃黑猪极佳的生长环境。

  与此同时,农场庞大的粪污处理设施通过干湿分离发酵,为茶园源源不断地提供着有机肥料。记者看到,灌溉管道从沼气池出发,一直向前延伸,进入茶园最深处。

  “你看,得到充分滋养的茶树十分茂盛,茶叶叶片舒展,呈现出黑黝黝的健康颜色,土壤也比以前透气松软。”临济镇黄庙社区村民孟宗财告诉记者,有了自动化的沼液灌溉,村民已经大量减少了茶树化肥的使用量。

  按照一定比例配套发展种养业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种植养殖业不配套、用肥的季节性需求与粪污的持续性产出相矛盾等问题,却曾让邛崃抓破了脑袋。

  怎么办?专业化分工打破了困局。在政府扶持下,抽粪运输工这一新职业应运而生。他们组建合作社,开着抽粪车穿梭于养猪场和茶园菜地之间,为养殖户解决难题,为茶叶种植户带去优质农家肥,也为自己带来了一份收入,可谓一举多得。

  邛崃市固驿镇农民杨绍文便是这一特殊职业群体中的一员。老杨告诉记者,从养殖户处抽粪免费,按照路程远近,每亩向种植户收取120~150元的费用。从养殖场到抽粪车,再到种植基地,整个“产供销”链条形成。如今,老杨的“客户”遍布邛崃各镇乡,甚至延伸到了周边市县。

  “附近的大小养殖场、各大茶园、种植基地我都一清二楚。”老杨告诉记者,他一天可以拉二三十吨粪便,浇灌几十亩茶园。两年前,杨绍文还联合当地几位抽粪人成立了合作社,由他根据掌握的供求信息,统一调度6台抽粪车。当地政府还拿出资金,帮助他们建起了大型储粪池,以满足淡季储粪需要。

  

 

相关阅读

Copyright© 鸡西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