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生态围墙”再造肥美河套
李其 本报记者马晓刚
484万亩不同程度盐碱化的耕地,是制约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农牧业发展的瓶颈。据数据显示,巴彦淖尔市现有耕地面积1072万亩,将近一半的盐碱化土地一度让美丽的“塞上江南”一筹莫展。巴彦淖尔人将如何穿越这厚厚的“生态围墙”呢?
从2009年开始,巴彦淖尔向盐碱地宣战。8年来,在有关科研单位和农业技术人员的摸索和指导下,探索出了适合当地盐碱地改良要求的脱硫石膏技术和“上膜下秸”技术,在巴彦淖尔市各县区的示范田里,盐碱地改良取得了显著成效,耕地质量上去了,作物产量上去了,农民的收入也增加了。
1
河套平原的积盐之惑
“满眼一片白茫茫,寸草不生碱圪梁,年年辛苦都瞎忙,大片土地尽撂荒!”这是过去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盐碱地的真实写照,也是当地农民多年面对盐碱地束手无策的无奈感叹。
巴彦淖尔市河套灌区平均年引黄河水47亿立方米,每年带来盐分约280万吨。由于田间排水系统配套不足,排水不畅,每年排出盐分约140万吨,盐分进出不平衡,灌区一直处于大量积盐的状态。
五原县位于巴彦淖尔市南部,拥有耕地230.5万亩,而不同类型的盐碱地却占了53.4%,人均土地的一半都在受着盐碱的危害。盐碱化耕地土壤肥力低,作物出苗难,轻度、中度盐碱地只能种植耐盐作物,产量比普通耕地低30%以上;重度盐碱耕地无任何产出,严重制约农牧民增产增收及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
河套平原盐碱地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河套平原是黄河冲积平原,土壤母质含盐,地下水径流不畅;气候干燥多风,降水量少,蒸发强烈;耕地灌水量大,灌溉水带入大量盐分,地下水位高;田间排水沟渠配套不足,排水不畅,灌溉淋洗盐分效果差。以往,老百姓用传统的方法,大水漫灌压盐,结果造成用水量越来越大,水费也飙升,而盐分却是越压越大,盐碱地改良问题严重困扰当地农民和农业科技工作者。
2
先行先试两种模式稳步推进
盐碱地成因千变万化,影响盐分动态的因素复杂多变,科研经费有限,再加上当地农民的怀疑和不配合,盐碱地改良工作可谓是难上加难。
2009年,五原县开始实施盐碱地改良试验,从2012年开始,先后与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内蒙古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单位联合开展盐碱土改良及修复集成技术研究项目,重点研究脱硫石膏、有机肥、土壤改良剂等筛选试验工作,成功研究出改良不同程度的盐碱地使用脱硫石膏、有机肥、风积沙等的合理用量。
五原县复兴镇民生村的张海军,在改良后的盐碱地中种植了40亩向日葵,他说:“这地过去土质铁硬还不渗水,长不出苗,每年不仅没收益,还得倒贴点种子、化肥。后来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我们村进行盐碱地改良示范,往地里用脱硫石膏,磷石膏、腐殖酸、羊粪、秸秆等改良剂,土壤明显软和了,能保全苗了。”张海军家的地属于重度盐碱地,采用脱硫石膏+有机肥+机械深松综合技术,改良3年后,向日葵保苗率由30%逐年提高到80%以上,每亩产量由50公斤提高到150公斤以上,每亩增收300元以上。
五原县胜丰镇美丰村张金柱采用“上膜下秸”技术模式,改良了中度盐碱地10亩。“秋收以后,我们把作物秸秆打碎,铺在表面,然后用机械深翻。”张金柱介绍说,每亩400公斤的秸秆,再添加4公斤的尿素,用专用秸秆深埋机械,就能够在地下30~40厘米的土层深度上,铺设一层3~5厘米厚的秸秆层,结合土壤调理剂和抗盐碱专用肥的施用,到春播整地之后,再进行地膜覆盖种植。这种模式能阻断盐分的上升,减轻盐害,提高保苗率,平均每亩能增产35公斤,增收200元。
以五原县复兴镇的万亩盐碱滩盐碱地改良试验为例,通过每年观察盐碱地脱盐效果、向日葵保苗率、死苗率、产量,并逐年补施石膏量,2014年项目区向日葵保苗率均在80%以上、产量150公斤以上,中低产田变为中高产田、盐荒地变成可耕地,耕层土壤pH值降低1~1.5、碱化度降低30%以上,盐分减少0.2~0.5个百分点,增产30%以上。
3
盐碱地将变“塞外粮仓”
通过前期试验,巴彦淖尔市共改良了盐碱地12万亩,有了一定经验。但受资金缺乏等因素制约,盐碱地改良没有形成规模化、系统化的治理效果。2012年开始,五原县通过大力建立示范园区,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推广“上膜下秸”控盐抑盐模式和以脱硫石膏为主的综合改良技术。
五原县在每一个乡镇都建立了1~2个盐碱地改良示范园区,每个园区面积为500~1000亩,集中乡镇的灌溉、交通等资源,做好典型示范。园区建立后,积极组织农民前来观摩学习。银定图镇宏胜村的老李曾多次前往天吉泰镇景阳林村的示范园区,一开始他还对这种改良方式半信半疑,在看到效果以后,他立刻回村号召村民学习这种技术。“说实话我一开始是不信的,家里的地试了一些方法都没什么起色。”老李的困惑普遍存在于五原县大片的盐碱地上,因盐碱地而致贫的农民不在少数。
积小成大,积少成多。从2009年至今,五原县累计推广以脱硫石膏为主的综合改良技术11.5万亩,向日葵平均每亩增产35.2公斤,每亩效益提高171.4元,总增效益1971.1万元,为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年,巴彦淖尔市建设了25个示范区开展试验示范,面积2.1万亩。其中市级盐碱化耕地综合改良园区4个,面积5000亩。由清华大学和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编制的《484万亩盐碱化耕地“改盐增草(饲)”兴牧示范工程改良和利用规划》,坚持“优先改土、水利配套、收盐利用、调整结构、促进生产、保障增收”6个原则,采取化学置换盐分、物理改善土壤结构、生物培肥地力、工程阻盐排盐等综合措施,计划用5年的时间,投资128.9亿元,实施“484万亩改盐增草(饲)兴牧”工程,推动以粮、经为主,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实现农牧业协同发展。届时,河套平原将成名副其实的“塞外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