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刺激剂:下一片农资蓝海?
张昕绘
本报记者 李亚新
近年来,以腐植酸、海藻酸、氨基酸、甲壳素、鱼蛋白等为代表的生物刺激剂类产品,正逐渐从欧美走向中国,在国内的推广应用日趋成熟,并逐渐被越来越多的种植者所认识和接受。数据显示,生物刺激剂市场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稳定增长,此类产品已经引起国际农化行业巨头的重视,也成为国内农资生产企业竞相抢滩布局的农资蓝海。然而,身份界定模糊不清、产品良莠不齐、缺乏行业规范和标准等问题依然存在。近日,中国生物刺激剂发展联盟和中国贸促会化工分会联合在上海举行2017国际生物刺激剂暨肥料增效(增值)应用论坛,与会专家学者、企业家围绕生物刺激剂的方方面面展开讨论。
尚无明确定义,多重功效已获认同
何为生物刺激剂?其实国内目前对此尚没有一个明确而统一的定义。现实中,生物刺激剂被冠以多种不同的称谓:植物生长促进剂、生物活性剂、土壤改良剂、生长调节剂……“事实上,这些叫法都只体现了生物刺激剂某一方面的功效,无法准确对其定义。”全国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商照聪博士介绍说,生物刺激剂主要有8大类,包括腐植酸、复杂有机材料、有益化学元素、无机盐(包括亚磷酸酯)、海藻提取物、甲壳素和壳聚糖衍生物、抗蒸腾剂、游离氨基酸和其他含氮物质。
随着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的提出和消费者对农产品品质追求的不断提高,来源天然、具有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功效的生物刺激剂正好迎合了时代需求。尽管缺乏明确定义,但是凭借多年来推广应用取得的效果,生物刺激剂的多重效果已经毋庸置疑。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陈清表示,长期以来,种植业集约化、复种指数高和种类单一等问题,导致作物连作障碍越来越大,农业生产长期依赖化肥施用,盲目施肥导致土壤酸化、盐渍化和土壤生物学障碍等问题,从而抑制了作物根系的生长,降低根系对养分的吸收能力,进而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生物刺激剂的促根和抗逆效应,可以提高养分和水分的有效性,促进作物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转和使用,提高其抗病能力,提高农药和肥料的利用率,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属性。”
中国生物刺激剂发展联盟常务副理事长邵家华也持相似观点,“生物刺激剂能有效提氮解磷固钾,补充中微量元素缺失短板,提高肥料和农药利用率,改良和修复土壤,提高作物对生物和非生物逆境的抗性,促进作物生长并增产提质。”有关实验数据显示,使用生物刺激剂的作物产量增幅最小为5%~10%,肥料利用率至少增加5%,农药用量节省5%~10%。
“尽管生物刺激剂是全球农业的一个最新的概念,但是腐植酸、海藻肥、氨基酸等归属于生物刺激剂的产品,很早就作为新型肥料或复合肥的增效剂,在农业生产上大量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中国国际贸促会化工行业分会副会长马春艳概括说,“生物刺激剂在助力农作物增产提质方面,有着‘四两拨千斤’的神奇作用。”